首页
Loading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水稻种植技术 > 正文

近期稻飞虱将偏重发生,需及早防治

来源:种业信息网 日期:2021/8/5 23:29:07

稻飞虱

每年在海南、岭南等南方地区越冬的稻飞虱(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会先随气流向北迁飞到浙江等地早稻上生活和繁殖;早稻即将成熟,食料条件变差时,形成长翅型成虫随气流迁飞到长江下游及其以北地区的晚稻上生活和繁殖。

田里稻子即将成熟,有部分稻粒在长时间高温、雨湿条件下已在穗上发芽。照片中没有发现有稻飞虱,可能是田里原本就没有稻飞虱,也可能是田里的稻飞虱长翅型成虫已外迁,不能外迁的若虫(无翅)和短翅型成虫(不能长距离迁飞)被水冲走了或被鱼虾等捕食了。

稻飞虱成虫和若虫都怕水(虫体无疏水结构,易被水打湿),不能在水面自由活动,落到水面的稻飞虱有可能淹死。

用甲胺磷、“扑虱灵”噻嗪酮、吡虫啉、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药防治稻飞虱时,也要求田里有水,主要目的是让落到田面的药物能随水“二次分布”,使药物在田间分布更均匀,更多的稻株得到保护;让药物能随水移动到稻飞虱集中发生和危害的稻株基部(药物被稻株吸收后,远处较高浓度的药物又会向稻株移动并被吸收),使药物更好地被利用,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施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酰胺等具内吸传导性的药物,田里有浅水层时更好,也是一样的道理。

稻飞虱多将卵产在水面上方水稻叶鞘中。灌排水条件好的养虾、养鱼稻田,通过适期改变水深,能使稻飞虱的卵不能孵化,从而减轻虫害。

夏凉秋暖,稻飞虱易大发生。这种害虫,上年曾在长江流域的浙北、沿江和江苏沿海等地突然暴发,而且难以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等常用药种防治,大面积生产上因没有高效适用药种可用,被迫使用敌敌畏、毒死蜱等药种,连多年前已禁用毒死蜱的浙北地区,空气中也弥漫着“毒死蜱的味道”。尽管如此全力防治,这些地方最终仍出现了十多年不见的水稻大面积“冒穿”现象,损失较大。

与会造成水稻白叶、易于发现的稻纵卷叶螟不同,同为“两迁害虫”的稻飞虱,在水稻抽穗期之前一般不对水稻产生易于观察的危害,常在迁入稻田后繁殖两三代,在局部地段数量激增后,才引起处于灌浆期的水稻突然成团、成片枯死,出现“冒穿”现象。

据江苏省植保植检站最新预测信息,水稻中后期以“三病三虫”(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螟虫)为主的病虫害总体将中等至偏重发生。褐飞虱总体偏重,其中五(2)代偏轻发生,六(3)代苏南、沿江、沿海等地偏重发生,其他地区中等发生;如果后期补充迁入,将加重七(4)代发生程度;预计总体轻于上年。7月20日前后系统调查及大田普查,苏南、沿江部分地区百穴虫量2~5头,与去年相当,列2005年以来第5~10位,田间以低龄若虫为主。

从天气情况看,今年长江下游地区很可能出现利于稻飞虱大发生的“夏凉秋暖”天气。据气象部门信息,7月下旬受6号台风“烟花”影响,江南、江淮地区雨水较多,利于“两迁”害虫迁入;8—9月江苏全省范围内温度正常略高,降水接近常年或略多,其中8月1—20日降水量苏南地区偏多0~2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1℃,预计8月份影响江苏的台风有1~2个,总体利于“两迁”害虫的补充迁入和繁殖危害。

稻飞虱正在偏重发生的路上。近期可在大面积水稻拔节期前后,密切关注稻飞虱发生动态,结合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酌情使用烯啶虫胺、烯啶·吡蚜酮、呋虫胺、氟啶虫酰胺、三氟苯嘧啶等药种控制稻飞虱基数,一旦发现用吡蚜酮等药防治效果不好,田间稻飞虱虫量激增,及早使用三氟苯嘧啶等高效适用药种防治,避免稻飞虱在水稻灌浆期严重发生,难以控制。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